TC到VITC的时码转换器
CTL码和TC码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两种时间计数编码。电子编辑和播出控制中节目入点和出点的确定,节目长度的统计、节目编排、磁带管理等都是利用这两种编码方式进行的。
CTL是英文ControL(控制)的缩写,是由专用的CTL磁头在录像带控制磁迹上记录的控制信号,是频率为25Hz(PAL制的帧频)的方波脉冲。计数方式按XX小时XX分钟XX秒XX帧的形式表示磁带的位置,每25个脉冲计算为1秒。
CTL码是一种相对码,某一个画面对应的编码是相对的,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在基准点计数器清零的办法方便地计算出节目的长度,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编码,在播出节目带上,我们不得不注明切入点的画面和切出点的画面,而显然这种方法是不精确的。由于采用的是累加的方式计数,高速走带和磁带磁粉脱落时可能发生丢失脉冲,影响了编辑精度,造成播出误差。
TC是英文TIME CODE(时间码)的缩写,采用专门的电路对应每一帧图象在磁带上记录一个时间地址。计数方式和CTL码一样按照XX小时XX分钟XX秒XX帧的形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时间码有两种:LTC和VITC。
LTC(Longitudinal Time Code,纵向时间码)和CTL码类似,由固定磁头记录在一条专用磁迹上。记录频率为25Hz,精确到1帧,但是,它记录的内容和CTL码不同,LTC码是二进制码,包含了包括时间码在内的许多信息。VITC(Vertical Interval Time Code,场逆程时间码),由视频磁头在场消隐期间记录在视频磁迹上,它的记录频率为50Hz,精确到1场,即1/2帧。
这两种时间码都是绝对码,每一帧画面都有一个固定的编码,因此,它们都是非线性的编码。两者各有优缺点,LTC由于使用专用磁迹,所以可以在录制视频信号之前或之后单独将时间记录到磁带上去,但是在超慢速搜索和静帧时,时码信号相对较弱,易发生误差;VITC码克服了CTL和LTC的缺点,具有3个方面的优点:1、不受磁带速度的影响;2、编辑精度精确到1场;3、1场内反复记录3次,并进行纠错,大大减少了由于磁粉脱落造成的误差。由于使用的是视频磁鼓,VITC局限于录制视频信号的同时录制时间码,而在此之前或之后不能单独将VITC记录到磁带上去。
在广播级的系统中,TC码由于精确度高,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标准,随着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自动播出系统的普及,作为一种非线性码,使用TC码必要性就更加突出了。CTL码由于成本较低,只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家用录像机的设备中依然有广泛的应用。
从CTL码向TC码过渡。
以SONY公司的产品为例,TC这个符号是从VO-98系列模拟复合编辑录像机开始就出现在控制面板上了,当时内置的TC码发生器和读取器电路是作为选购件配置的,一般情况下,用户只能通过另外购买专门的TC码发生器和读取器设备配合使用,很不方便。所以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CTL码。而发展到模拟分量录像机BETACAM SP录像机,如:UVW系列,PVW系列,录像机本身内置了TC码发生器和读取器,有关TC码的功能也相应增加,至此,TC码才发展成熟,并逐渐为业界接受,取代了CTL码的地位。
由此可见,TC码是伴随着模拟分量录像机的应用而逐步普及的。在我们逐渐形成了以BETACAM系列录像机为主力设备的采编播系统的同时,也逐步具备了全线使用TC码的条件。
推广TC码不仅仅将提高编辑的精度,实际上,由于避免了CTL常见的“走点”的问题,无形中也就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由于是绝对码,采编人员可以利用前期的场记,在线下进行脚本设计时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同样也有助于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节目带管理中,使用CTL码时由于无法精确标记出入点,只能用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而使用TC码则可以在编审过程直接标记时间码,即提高了准确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播出人员来说,也克服了确认出入点的困难,在自动播出系统中,出入点的精确更加重要,出入点的误差必然造成人为干预播出,自动播出的优越性也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