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30日00:06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迢迢飞天路,悠悠中国梦。从“神舟”的十全十美到“嫦娥”的三战三捷,中国航天事业高歌猛进,一次次刻下中国坐标,一回回托举中国高度,一遍遍见证中国创造。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上,中国是后来者。但广大航天人坚持和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始终不变,跨入航天强国的志向始终不渝,用智慧和实干书写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篇章。
自主创新,为探月梦插上翅膀
“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中华千载梦圆。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当天21时整,首次应用于中国航天器的空间变推力发动机开机,嫦娥三号开始实施动力下降。经过主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和缓速下降等6个阶段,相对速度从每秒1.7公里逐渐减为0。通过利用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以避开障碍物、选择着陆点,探测器11分钟后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早在2007年,嫦娥一号仅用了3年多时间,创造了世界绕月探测卫星研制的最短纪录。3年后,带着“飞得更快、靠得更近、看得更清”的目标,嫦娥二号在创下多个“第一次”后超额完成任务。它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为嫦娥三号的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是一个3年,作为我国第一个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器的嫦娥三号诞生在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三号探测器是全新研制的探测器,也是五大系统中的核心,难度最大、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嫦娥三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如其所说,月球探测工程体系复杂,风险也相当高。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尽管航天科技集团有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成功研制的经验,但嫦娥三号的研制依然要面对诸多全新情况和巨大挑战。比如,要面临的是其他航天器从未遇到过的月面全新环境、全新研制平台、全新载荷设备和全新工作模式;要面临新技术多、配套单位多的特点,地面试验验证难度大、探测器“瘦身”难的问题等。
面对着全新的科研挑战,科研人员迈过道道关卡,在6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其中包括,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首次开展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突破多轨道、窄窗口发射和高精度入轨技术,首次研建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科学探测,首次在我国航天器上采用同位素热源和两相流体回路技术,以满足探测器在月夜极端温度环境下生存需要,并研制了一系列特种试验设施,形成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这6个首次,彰显了中国探月工程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又是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
犹如“新生儿”般的嫦娥三号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光芒中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奋发图强的光辉精神。在这条自主创新的探月之路上,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犹如一座新的丰碑,在中国探月的坐标系上树起一个新的起点。
航天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嫦娥三号在收获巨大掌声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之声。针对有人认为“中国探月工程是一个花架子,没有太多实际用处”,探月工程相关专家回应表示,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看法,中国探月工程并没有花太多的钱,但带来了很高的效益。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让多支相关概念股一度暴涨,从中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一次航天发射,从能源、钢铁、机械,到通信、新材料、食品、服装等,各个领域基本都被涵盖。这同时也说明了航天技术的实用性和“天为地用”的可能性。
“中国航天不仅要在国防事业方面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而且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承文在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一家民营企业签约合作时透露,航天技术有很多可以应用于民,航天方面也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实现“军转民”。
根据《2011中国航天白皮书》,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自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多年来,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1100余种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受益于航天科技“军转民”应用。
“在我国尖端技术的"军转民"中,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专家江涌说:“我们在高新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创新,缺乏能够先导的东西。中国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自主创新、完成主导。而主导则需要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高新技术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军事投入。所以国家在近几年中花了大量的心思投入,见效很明显。事实证明,如果以市场为主导在这些领域进行调节的效果并不如国家主导的效果好。应当是以国家力量主导,军事技术领先,带动相应的民用技术前进。”
从国际经验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8至1:14。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该计划耗资240亿美元,带动了500多项高科技专利技术的发明,并衍生出3000余种新型技术,其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
世界航天基金会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航天商业收入与政府航天预算的规模增至3043.1亿美元,与2011年的2853.3亿美元相比增长了6.7%。而尖端的科技项目是与中国经济的升级、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若航天技术能成功转为民用,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估量。
“对于中国航天来说,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很好的品牌,也是高品质的代名词。我认为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很好。”承文说,“比如将在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的嫦娥三号,需要将机械臂伸展开来,并进行作业,这其中的控制技术要求非常精准。这样的控制技术就能为民用机电设备智能化提供很大帮助。”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航天系统论证研究部副主任周晓纪研究员认为,航天科技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及国家科技创新,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有专家认为,太空经济将成为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又一有力的推进器。
这款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正在释放着巨大的能量。粗略估计,由我国航天产业所辐射出来的产业链,已经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仅卫星领域而言,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使我国几千万人通过这所“空中学校”接受培训,直接节省资源可折合数百亿元。矿产、地质、铁道、桥梁等部门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勘察,节约的资源和所取得的收益都相当可观。